全真華山紫氣道場修真入門講義-呼吸與氣功

首頁 向上 全真.華山中峰派 道家信仰知識全觀 與仙佛對話 現代華山道教共修會 道家功法學術旨要 令狐衝專欄 本堂活動公佈欄 道教文物一覽 黃大仙在台灣 全真友宮 與我們連絡

           

全真華山紫氣道場修真入門講義-呼吸與氣功

靜坐用品及其作用 靜坐篇之一

靜坐篇之二

靜坐篇之三

靜坐篇之四

 

呼吸與氣功

   呼吸與生命息息相關,分秒不離。利用不同的呼吸形式、方法,可以產生很多神奇的效

 果,尤其是應用於氣功之上,可把這些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

 

◎呼吸在修煉中之作用

   呼吸,亦名巽風、(ㄊㄨㄛˊ)(ㄩㄝˋ)、吐納。巽在五行屬木,木有舒展、疏調、通

 達之特性,故呼吸能疏通經絡、開導八脈。

   譬如呼吸能將精氣導往意念所關注之部位。若以呼吸沉氣於下元,則能使精氣濡養腰腎,

 支持坐姿,不致腰痠。若神守丹田,同時鼓之以呼吸,則神入氣而氣入穴,開導丹田。

   木能生火,故吸風可以養神。當神火下注於精氣集中之部位,若鼓之以巽風,則如風箱之

 (ㄊㄨㄛˊ)(ㄩㄝˋ),風助火勢,火迫金行。

 

◎呼吸法

1.腹式呼吸:

  俗稱順呼吸。吸氣時橫隔肌下推,使腹部向外凸出,呼氣時橫膈肌上回,使腹部向內回

  收。

  腹式呼吸可令橫膈肌下推之活動量增大數倍,加大吸氣量,並按摩膈下臟腑,利於氣沉下

  元。

 

2.胸式呼吸:

  俗稱逆呼吸。吸氣時胸腔擴張,呼氣時胸腔回收。胸式呼吸易於通條肩背、頸脊、頭面之

  氣脈;便於氣往上提及集中精神。

 入靜時,普遍採用順呼吸。但於肩頸、頭面之氣脈不暢時,則以逆呼吸而通調之。呼吸無

  論是用順或用逆,入靜時皆以鼻吸鼻呼為合,取其自然也。

 

3.胸腹齊步呼吸:

  吸氣時擴胸擴腹,呼氣時縮胸收腹。

 

4.鎖骨呼吸:

  鎖骨上提,擴張胸腔來吸氣,鎖骨回降,收縮胸腔呼氣。(靈子術用)

  (方式3與4只作參考用途,日常生活甚少應用)

 

◎呼吸四法:鼻吸鼻呼、鼻吸口呼、口吸鼻呼、口吸口呼。

 鼻吸鼻呼 :因其自然,主要用作深靜之呼吸,例如無為息(忘息),胎息或龜息。(註

  1)

  鼻吸口呼  :口呼可加速胸部收縮,其所需之能量約為鼻呼之一半,並可抑壓交感神經(

  2)減低心理壓力,恢復部份免疫功能。呼吸可以幫助內氣下行,加強下行氣血。

  口吸鼻呼  :口吸比鼻吸容易,其所需之能量約為鼻吸之一半,因其輕易,可以迅速大量吸

  入空氣。另外可以幫助加速入靜,並可迅速平衡交感與副交感神經。

  口吸口呼  :需要大量補充氧氣時用,於氣喘吸急劇運動時自然表露。

 

  (1)忘息,胎息或龜息通常是用於靜坐,主要作用是:

          1.減低身體活動機能及耗氧率而進入深靜。

          2.加速調理及恢復身體機能。

          3.抑壓交感神經,恢復部份免疫功能。

          4.煉魂、神之基本條件。

  (2)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是相對平衡體,刺激交感神經能令身體機能興奮,相反副交感

       神經令機能活動受抑制。

 

◎呼吸原理:

  呼吸把空氣引入肺臟,使紅血球在肺氣泡中。

  1.血紅素吸收氧氣,隨血輸往全身。

  2.血紅素排放二氧化碳,呼氣時呼出體外。

 

◎呼吸與情緒

   1.聚精會神時,會不由自主地摒住呼吸。

   2.心煩意亂時,呼吸會變得短促。

   3.嘆息或口噴氣可放鬆神經,消除緊張。

   4.幾下連續的深速呼吸可使心情鎮定下來。

 

◎呼吸與血液

   人體約有五公升血液,三成在動脈,七成在靜脈,深吸氣時,橫膈膜下推。

   (1)推壓肝下腔靜脈,使下身血絞加壓加速回流心臟。

   (2)同時因胸腔擴張迫壓鎖骨下靜脈,減少頭部血液回流心臟,但於呼氣時加速回流。故

      深呼吸可加速內運血液循環。(請參閱圖一)

 

◎呼吸與心跳

   通常細勻長呼吸會減慢身體活動機能而至心跳減緩,但:

   1.    有意識地長呼氣,可以通過影響副交感神經,使心跳減緩。

   2.    有意識地長吸氣,可以通過影響交感神經,使心跳加快。

 

◎呼吸與腦髓液

   呼吸時從 

  1.頭蓋八部骨之輕微開合。

  2.動靜脈充壓腦內部。 

  可間接協助腦髓液內運循環。(請參閱圖二)

 

◎呼吸與靜電

    人鼻孔內長滿鼻毛,除殺菌及隔塵外,另一項更重要之功能鮮為人知,是將空氣中之

 氫原子及氧原子離子化。一個氧原子離子化後可分為二部份,就是一粒負極電子e-及正極

 離子o+

   所釋放之電子被吸納成為重要能量之源,在吸氣之時首先流入蝶(ㄉㄡˋ)內,濡養內分

 泌之主腦垂腺,就好像電子能量工廠一樣,生產靜電,及當呼氣之時流入身體各部份。

(請參閱圖三)

 

◎閉息

   武術硬氣功利用閉息及迫壓肺部,就好像充漲的皮球一樣,迫使全身或身體某部份之血管

 充壓及肌肉繃緊,發揮出超乎常人之抗打、抗壓及爆發能力。

   靜坐可利用閉息收斂心神。常於靜未真靜,非想非非想之際,稍一閉息,有停念之同步效

 應,所謂斂萬有於一息也。靜中閉息得宜可強行減低身體機能活動率及耗氧率。

 

◎呼吸與意念

   氣功不離意念,利用呼吸,可以輔助意念發揮。呼與吸各具其相反之特性。

       吸之特性-升、提、聚、冷、定、水、採。

    吸之特性-降、流、散、熱、慧、火、排。

  若意念吻合呼吸時所產生的特性,便可同步,有共性相加之效應。

   例如採氣,在吸氣時用意念守氣穴,於呼氣時不用意念,便可得到神聚氣、氣入穴之

   效 果。同理,提氣、聚氣、採氣……等等皆以吸為用神。相反,例如口呼氣時下身放

   鬆,用意念內氣下降,(似發低聲『荷』音),吸氣時不用意念,便可助內氣暢順下行。同

   理,佈氣、舒發、排氣……等等皆以呼為用神。

 

華山派紫炁道堂

UPPAGE        TOP


全真華山紫氣道場修真入門講義-靜坐用品及其作用】

◎耳塞

  1.都市修仕於入靜中,常受噪音滋擾而分神,戴耳塞可以減免滋擾。

  2.沒戴耳塞之時,聲音來源可能是外間傳來,或是自身之念頭迴繞。戴耳塞後,可以集中

    對付念頭迴繞,進而止念。

    戴耳塞法

     1.用食指及拇指將耳塞搓成幼條狀。(見圖1)

     2.盡快拉起耳尖,同時把耳塞輕放進耳道內。(見圖2)

     3.用食指尖輕按耳塞數十秒,讓耳塞充實耳道。(見圖3)

     4.完成。(如圖4)

      註:若耳塞不能再搓成幼條狀,或太快回復原狀而放不進耳道,即需更換耳塞。

◎坐墊

   1.初修之仕,坐於平坦地蓆時,腰背容易彎躬。坐墊可以幫助調節腰脊之平直。

   2.坐墊可以令坐姿舒服,容易放鬆,輔助入靜,及延長入靜時間。

   3.坐墊不宜太軟、太硬或有銳邊。太軟則虛浮,難於著力;太硬或有銳邊則易令肌肉痛

     楚,容易分神。

◎地蓆

   1.地蓆可以令坐姿舒服,輔助入靜,及延長入靜時間。

   2.地蓆不宜太軟或太硬。太軟則虛浮,難於著力;太硬則易令腿肌痛楚,難於入靜。

◎衣物

   1.靜坐時,衫褲要寬鬆,勿因緊束而影響氣脈。

   2.電話、無線電話及傳呼機要先關掉,免受干擾。手錶、眼鏡、戒指、皮帶要除下。

UPPAGE        TOP


全真華山紫氣道場修真入門講義-靜坐篇之一】

◎正確坐姿的作用

    1.令靜坐的時間可以最長。

    2.效果可以最大。

    3.靜坐中途不須改變坐姿。

    4.減少因長期靜坐而引起之不良生理後果。

◎坐姿準則

    1. 眼 -眼皮垂簾,或全閉。

2. 耳 -內凝,可用耳塞。

    3. 舌 -舌恬上顎。(腦漲不適者,舌恬下顎。無為者,舌可歸中)。

    4. 口 -微閉,帶一絲笑意。

    5. 顎 -微收,主氣升。微放,主液降。

    6. 頸 -頸正面正。

    7. 肩 -肩鬆,腋窩空。

    8. 胸 -胸開。

    9.腰背-腰正背平,腰背微反弓,自然為度,以預防放鬆時躬腰。

    10.大腿-外張,腳跟帶近前陰。

    11.兩手-兩手輕按膝蓋上。

    12.盤腿-單盤、散盤、前後腿、左右腿可以上下或前後互調。年老者可坐椅上,大腿須

       平。

◎收功法

    靜坐出座之前,必須使: 

     1.神識回復在身體之內

     2.氣血回復行動狀態

     3.感覺器官回復操作狀態

   故以下列之靜坐收功法輔助之。

     1.先以兩手相搓,至手心發熱,以手心敷眼,兩手向左右分抹至髮鬢。重覆一次至二

        次。

     2.開眼。

     3.以手指作梳由前額梳至後頸,梳擦頭皮。

     4.先用左手拍打右手,然後右手拍打左手,由肩至膊及臂至手。

     5.雙手輕拍胸腹,由上至下重覆一次至二次。

     6.雙手五指合攏,以虎口合谷穴上下搓擦腰眼腎俞(音恕)穴至發熱為度,雙手貼沿帶脈

        拖至身前正中,重覆一次至二次。

     7.雙腳解開,雙手拍打及搓擦雙腿,由股至膝及小腿至腳。

     8.雙手拇按壓腳心湧泉穴至麻痺消散。

     9.起立,收功完畢。

UPPAGE        TOP


全真華山紫氣道場修真入門講義-靜坐篇之二】

◎練功喜忌

 ☆對練功有利的事項

       1.時間充裕。

       2.空氣流通。

       3.地方清靜。

       4.心境開朗。

    5.胸背常溫。

       6.專心一意、心無旁騖

       7.恆心毅力

       8.好善重德。

       9.節制耗損精神。

      10.功後檢討、記錄、改善。

   X練功忌

      1.大風、落雨之空曠地方不宜練功。

      2.冷氣直吹口面。

      3.飯後半小時內。

      4.突然干擾。

      5.心浮氣躁,心緒不寧。

      6.勉強捱功。

      7.貪求速成,貪求效應。

      8.用意太過。

      9.偶而為之。

      10.見景生喜惡心。

◎入靜目的及作用

    1.休養百骸,修復精神。

    2.放鬆神經,調節氣脈及臟腑,恢復本有之功能。

    3.平衡內分泌,恢復免疫功能。

    4.開導經絡,暢通八脈,宿疾並消,回顏注色。

    5.守靜之篤,歸根復命,葆壽延年,並能招攝先天之炁,若能日積月累則丹基可立。

    6.斷絕外緣,集中能力調控精氣神,進而修煉元神。

    7.抑制七情六慾,摒除雜念,使精不感,水源潔淨。

    8.制伏六根,淨慮心靈,明心見性,棄妄歸真。

    9.清靜無為、虛無冥杳乃道之根,唯靜可致。

UPPAGE        TOP


全真華山紫氣道場修真入門講義-靜坐篇之三】

◎輔助入靜步驟及方法

1.整理坐姿:

  包括除下眼鏡、戒指、手錶。穿寬衣,備好地蓆、坐墊。然後入坐,戴上耳塞及整理坐

  姿。

2.自我暗示:

  若有騷擾,不用驚恐,慢慢收功,然後處理。

  若有牽掛之事情,要暫時放棄,練功後再算。

  要進入深靜,切勿在練功時間思索問題。

3.體內調節:

  調節呼吸。

  全身放鬆,由頭面漸至腰腿,層觀式放鬆。。

  生津化精。

4.保持靜態:

  空中寂然不動,身如塑石,心似寒冰,冥冥杳杳,一覺尚存,非睡非醒,入睡則昏,醒則

  念動。

5.攝心止念:

  凡有內心牽掛,未了事緣,或日間之精結,必引起念頭迴繞及雜念叢生。凡念起時,或可

  聞之,仿如私語;或可觀之,似置身其中;或有感覺,官感隨之。

  此時,當守之如貓捕鼠,知幻即離。耳聞之音,意凝止之;觀覺之物,太虛代之;身上感

  覺,空身蓋之。恆練不綴,念可止矣。

◎輔助入靜步驟及方法

  靜坐受以下之條件所影響:

   1.制伏六識,絕慮忘言,真性如如不動。六識者:眼、耳、鼻、舌、身、意。(起碼每次

   入靜要有一小段時間達到。)

   2.雜念起時要有分辨知,可以停止雜念。

   3.若意守時,精神可以凝聚於炁穴,寂定不動。

   4.內觀時,全意溶入,心性不亂,直至預期效果。

UPPAGE        TOP


全真華山紫氣道場修真入門講義-靜坐篇之四】

◎深靜要素

    1.練靜坐若在太疲乏的狀態下進行,會產生瞌睡及注意力無法維持的現象,影響入靜。

    2.入靜是要將思想活動平伏,故入靜前避免刺激神識及情緒。

    3.避免服用含有安非他命(AMPHETAMINES)及咖啡因(CAFFEINE)等刺激及亢奮性的藥物和

      食品,以免思想亢奮,難於平伏。

    4.入靜需要時間,尤如入睡需要過程;疲勞神倦則易入睡,寡慾無慮則易入靜。

    5.全身肌肉放鬆,致令神經放鬆靜定,導引神識靜定,內外相應。

6.坐姿要舒服,避免中途變換姿勢,影響入靜。

    7.刺激合谷穴,使中腦產生內啡肽(ENDORPHIN),鎮定神識。

    8.靜坐時溫度不宜熱,熱則神易昏;也不宜冷,冷則神經收縮,難於定靜;清涼令人舒

      暢。

    9.坐向北方,應合冬、子、北、水,歸根靜定。

    10.誠心向靜,一誠可感格天地也。

◎放鬆的好處

  神經放鬆可以安定情緒、抑制亢奮、恢復機能;調節內分泌、經絡、臟腑;降低心跳、血

 壓、腦波態;增加氣血循環。神經放鬆時出現腦波頻率下降、呼吸輕緩、前額清涼、身體溫

 暖、手足漲滿、精神內儉、心境平和。此等乃入靜之必需條件,故放鬆法為修身及修真之基

 礎。

◎放鬆法

  靜坐時先整理坐姿,兩手輕按膝蓋上,然後:

    1.放鬆前額眼部肌肉

    2.放鬆下顎,使之鬆垂。

    3.放鬆肩膊,兩肩鬆垂。

    4.放鬆腰腹兩手掌指

    5.放鬆下元(前後陰一帶)及至股腿。重覆一至兩遍,直至全身放鬆。

◎觀空法

  當雜念迴繞之時,可用觀空法代之。練習觀空法,可於清朗月晦之夜,遠離城市燈光(或於

晴朗日間),仰臥觀天,極目遠眺,至最深邃之處,全意融入,與無限穹蒼混為一體。閉目,

觀想穹蒼景象,若意景模糊,復開眼重頭再做,直至每次閉目,皆可觀想清晰景象為止。

UPPAGE        TOP


Copyright (C) www.spacetao.com      www.tao.club.tw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頁建議以IE4.0以上版本,1024*768像素瀏覽,以取得最佳之瀏覽效果。

本堂住址:台北縣三重市自強路二段5號3.4樓 電話:(02)8985-1380  傳真:(02)8985-5772

EMAIL: tw.tao@msa.hinet.net 郵政劃撥:19979985 戶名:「自然健康養生研討組」


內政部台內社字第8976029號       字府社一字第402534號

 

V980523

À

ß

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