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華山靜功問答

首頁 向上 全真.華山中峰派 道家信仰知識全觀 與仙佛對話 現代華山道教共修會 道家功法學術旨要 令狐衝專欄 本堂活動公佈欄 道教文物一覽 黃大仙在台灣 全真友宮 與我們連絡

           

第一問 第二問

第三問

第四問

第五問

第六問

第七問

第八問

第九問

第十問

第十一問

第十二問

第十三問

第十四問

第十五問

第十六問

第十七問

第十八問

第十九問

第二十問

第二十一問

第二十二問

第二十三問

第二十四問

第二十五問

第二十六問

第二十七問

靜功總說

治遺精病的特效法

全真華山派紫炁道堂

《靜功問答》

    本靜功是已故全真派 圓頓子道師(1880-1969)所著,奉本華山派掌門 清純子道長之命,本救世之情懷,特公佈於寶島台灣,以供眾同修道友參考之用,亦為本道堂必修功課,簡單易懂,不分年齡、男女均適用。

                全真華山派台灣區紫炁道堂 

                                 清澤子道長敬啟

            UPPAGE        TOP                            


一、問:靜功和氣功是一是二?

          答:靜功著重在一個「靜」字,不必要在氣上做什麼功夫;氣功著重一個「氣」字,那些功夫都是動的,不是靜的。世間各處所傳授的氣功,有深呼吸法、逆呼吸法、數呼吸法、調息法、閉息法、運氣法、前升後降法、後升前降法、左右輪轉法、中宮直透法等等,法門雖多,總不外乎氣的動作;靜功完全是靜,在氣上只是順其自然,並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支配氣的動作,若有意使它動作,就失了「靜」字的意義。

             UPPAGE        TOP


二     二、問:靜功比較氣功,利弊如何?

         答:氣功做得對的,能夠把各種病症治好,做得不對,非但舊病不癒,反而增加新病,。靜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夠治好醫藥所不能癒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體上也多少得點益處,退一步說,縱然濡有效驗,決不會又做出新的病來。可知氣功是有利有弊,靜功是有利無弊。

               UPPAGE        TOP


三     三、問:何種人可以做氣功?

  答:凡是心思細巧,善於靈活運用,自己覺得有少許不對,就立刻停止不做,或者變換一個方式以應付之,像這種人可以做氣功,若是心思粗笨,只曉得一味的蠻幹,做到身中發生特別的現象時,又不會應付,一定要做出毛病。

UPPAGE        TOP


四、問:何種人可以做靜功?

  答:無論男性女性、年齡老少、心思靈活或不靈活,都可以做。只有性情浮躁、好動鎮好靜的人,不喜歡做這種工夫,假使他願意做的話,也能夠做出相當的效驗來,但比較那些性情安定的人,得效要慢一些。

UPPAGE        TOP


五、問:何種病症宜於用氣功治療?

  答:今就中醫的學理而論,凡是肺氣虛弱,經常患傷風咳嗽者,胃氣衰弱、中氣虛弱、腸不攝水、肝氣虛弱、筋力懈惰、萎靡不振者,還有西醫學理上所謂新陳代謝機能發生障礙者。這些病症,可以用藥物治療,也可以用氣功治療。

UPPAGE        TOP


六、問:何種病症宜於靜功療養?

  答:凡一切本元虧損之病,如頭暈、腦脹、眼花、耳鳴、心跳、膽怯、失眠、惡夢、煩躁、驚悸、易怒、易悲、多憂、情緒紛亂、遇事善忘、上重下輕、肌肉瘦削、少食不夠營養、多食不能消化、工作不耐疲營、生活不感興趣,這些症狀,服藥難見功效,檢驗身體,又不知病在何處,唯一的方法,只有靠病人自己用靜功療養,可望痊癒。如果能配合太極拳或柔軟體操,靜功和動功相輔而行,則見效更快。

UPPAGE        TOP


七、問:普通靜坐法和氣功是分不開的,現把靜功和氣功階為兩件事,根據什麼理由?

  答:靜功是靜的一方面事,氣功是動的一方面事,二者性質不同,普通靜坐法,不合靜功的原則。你看他們身體外表雖然坐在那裡不動,但是他們的思想還在身中運用,沒有休息,雖名為靜坐法,實際上仍屬於動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靜功。

UPPAGE        TOP


八、問:如何才算得真靜?

  答:第一步、身體不動,第二步、念頭不動,第三步、把自己身體忘記,不知道有「我」。

UPPAGE        TOP


九、問:做到這樣境界,有什麼好處?

          答:人們身體上原有天然抗病的力量,但因身體衰弱或遇到其它障礙,恢復自己本能,把原有的力量發揮出來,病就可望逐漸痊癒。

                 UPPAGE        TOP


十、問:這三步工夫如何做法?

          答:起首做工夫時候,不論是坐是臥,總要周身放鬆,不使它有局部的緊張,不讓它有絲毫的拘束,自己感覺非常的適意,做得恰得好處時,時間雖然經過長久,心中並不厭煩,身上也沒有酸疼、麻木各種難以忍受的情況,這樣就的肉體已經得到安靜了,但思想上的纏縛尚未解除;再進一步,做到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憶,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來事情不預計,腦筋完全休息,這樣就是精神得到安靜了,但心中尚知道有一個「我相」存在;更進一步,就入於渾渾沌沌的境界,似乎睡著了一樣,什麼也不知道,並且不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假使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仍然有一個「我」在那裡活動,喜、怒、悲、恐、飲食、男女,見景生情,醒時有把握,夢中無把握,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

                        UPPAGE        TOP


十一      十一、問:正當靜坐時候,身體忽然不由自主的動起來了,各人表現的姿式又不相同,即使同是某一個人,而動的姿式亦常有變換,都不是由自己的意思所主動,這是很奇怪的現象,究竟是何理由?

           答:這是人身本有的生命力所發揮的另一種作用,若把這件事認為奇怪,那麼,人身上奇怪事情就多了。請看肺部的吸、心臟的跳動、骨腸的蠕動、食物的消化、內腺的分泌、細胞的新陳代謝、鬚髮指甲的生長、精子卵珠的結合、母腹胎兒形成,哪一件事能由自己意思做主?

                                UPPAGE        TOP


十二      十二、問:身內各部的活動,從有生以來就不由自己做主,人人如此,所以不覺得奇怪,但身體外部的動作,一向是受自已意識所配,今日忽然不聽命令,自後田動作,恐怕長久下去,弄得不可收拾,終日的手舞足蹈,搖頭擺尾,那像個什麼樣子!不知可有方法能夠控制否?

           答:只要你工夫做得合法,肺部呼吸順其自然,身體運動聽其自然,等於做柔軟體操一樣,那就沒有妨害,動的時間過長,自然會停止。你若不耐煩,要它半途停止,也可以辦得到,工夫不做,精神不集中,再加少許抑制的意思,身體就不動了。但靜坐法總以不動為原則,其動豆篼外,不可誤認為凡是學靜坐法的人,身體是必定要動的。

                UPPAGE        TOP


十三      十三、問:自從第一次動機開始,將來是否每坐必動,永久如此?

           答:不是永久如此,等到四肢百節氣脈通暢後,那時靜坐,身體即可安穩不動。但是,外面雖然安穩,腹內臍下之氣將來或不免要沖動。應當預先知道,免得自已臨時發生恐慌,不善於應付,以致誤事。

                                UPPAGE        TOP


十四      十四、問:用靜坐法到了身體外部自然發動,對於療養有什麼關係?

           答:人身上病症,有些是明顯的,有些是隱藏的。明顯的病症,自己和醫生都能夠知道;隱藏的病症,就不容易覺察,甚至用種種方法檢驗也看不出。工夫做到相當程度,身中氣機發動,遇著病的障礙,不能順利通過,就要和它鬥爭,因此四肢百節不由自主的運動起來;經過幾次運動之後,一部分障礙已被打通,若其它部分尚有障礙時,身體動作,自然又變換一種姿式;等到各處所有障礙逐漸排斥乾淨,此後雖到舊用靜功,身體也不會再動了。

                            UPPAGE        TOP


十五      十五、問:身體外部表現的姿式若很柔和,聽其自然發動、自然停止,那也不妨。倘或表現過於強硬,竟至拳打腳踢、橫沖直撞,一時又不肯停止,如何好?

           答這件事和病人體質有關。凡是於用靜功療養的體質,大概都屬於衰弱的類型,決不會有這樣強硬的動作。假使是健壯的身體,偶然患病,自有對症的醫藥,不在靜功療養範圍之內,也可不必擔憂。萬一遇著病人體質本不適宜,而下手工夫又有錯誤,因此發生這個現象,當由教練隨機應變,設法停止他的作,再酌量病人體質,選擇別種合適的法門教他去做,就能免除忘動的流弊。

UPPAGE        TOP


十六      十六、問:凡做靜功的,是否人人都要經過「身體自動」這一階段?

           答:並非人人如此,身體動的是少數,不動的是多數。

UPPAGE        TOP


十七      十七、問:大眾同做一樣的工夫,為什麼有動有不動?

           答:因為各人體質不同的緣故。比如用同樣的藥品,治同樣的病症,彼此所得效果,卻不盡相同,也是這個緣故。

UPPAGE        TOP


十八、問:專就靜功原理而論,身體是動好,還是不動好?

          答:在古代許多專門修煉的書籍上,只講靜坐時身體內部震動,未曾提到身體外部不由自主的運動。當時一般學靜功者,自始至終,都以身體安穩不動為原則,假使中間有動手動腳的現象,其師必定說他是了原則性的錯誤,理應糾正。但據我數十年來耳聞目見,靜功做的身體動不由自主者,頗有其人,結果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很難一概而論。依我的看法,今日學靜功,目的本在治病,病癒就是好;病不癒就是不婕;動得身體舒暢就是好;動得身體難受就是不好,不能單看動與不動作為好與好的標準。

UPPAGE        TOP


十九      十九、問:靜功到腹內臍下有氣沖動,是否在外部自然運動這個階段經過後,腹內才會發生沖動的現象?

           答:不能一定。少數做功夫的人,在外部自然運動將要結束的時期,腹內即開始有氣發動。又有些人,外部自動時期雖已經過,而內部並無影響,中間再經過一段完全安靜時期,才慢慢的覺得腹內有氣發動。

更有些人,始終未曾經過外部自動這一階段,工夫到了相當程度,他們腹內會有熱氣沖動,力量甚大。

尚有多數人,長年累月的工夫做下去,身體內外並未發現麼特異的狀態,但是他們的衰弱身體,自己不知不覺的在無形中已恢復健康。所以做靜功的人們,外部的動與不動、先動、後動、早動、擇動,這些變化,實際上沒有一定的規律。

UPPAGE        TOP


二十      二十問:靜功到了相當的程度,身體外部不動,而內部有氣沖動,臨時如何應付?

           答:此時身體仍要照舊靜坐不動,讓那股氣自動,只許用輕微的意思照顧它,切不可過分的用意思去幫助它或引導它,也不可強迫的壓制它,漸漸的,緩緩的,等候那股氣自然蒸發、自然收斂、自然停止、回復平常狀態,再靜坐三十分,然後下座。動氣在半路上未到完全停止的時候,不可由自己意思作主將靜坐工夫罷休,更不可受驚駭、被煩擾、起妄念、動怒,否則難免要出亂子。

UPPAGE        TOP


二十      二十一、問:靜功的效,是否能用近代醫學上理論加以解釋?

        答:靜功這一法門,在我國泰漢以前早有此說,它的來源是道家,不是醫家,而且歷代醫家並不用靜功療病;隋代各醫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雖專用各種導引法以治百病,然導引法只能算動功,不能算靜功,所以在中醫書上找不出論根據。若在西醫書上去探索,更為困越。惟自巴甫洛夫(蘇聯的生理學家,生於1849年,最於1936年)學說出世以後,關於靜功療病的理由,大部分都能夠解釋,扼要言之,無非使高級神經中樞免除一切障礙,恢復其本能而已。但全部靜功修養歷程上所顯出的特殊現象,仍有難以理解之處。我們今日的任務,只求善於運用古人的成法,幫助近代醫家治療神經衰弱的病症,那些特殊現象,可以暫時置之不論,留待將來再作專門研究。

UPPAGE        TOP


二十二       二十二、問:今日所謂靜功,在古代修養書上可有同樣的名稱?

             答:唐人書上名為坐忘,宋人書上名濕止念,他們的理論有些和我所說的靜功相似,惟目的不同;我們以治病為目的,他們以修養為目的。但《古今圖書集成》中的靜功部所輯錄諸家歌訣,複雜異常,不是純粹的靜功,學者切勿被他兩個字的名稱弄糊塗了。(《古今圖書集成》中的靜功部,在博物滙神異典第二百九十三卷至三百零二卷。)

UPPAGE        TOP


 二十三、問:今日所謂氣功,在古代書上叫做什麼?

            答:今日各處流傳的氣功,並非一個簡單的法門,是把古代所謂吐納、閉息、調息、存神、導引等等作用都包括在內,吐納者,就是由口中呵出,肺部的濁氣,由鼻孔吸入外界的清氣;閉息者,就是鼻孔吸入新鮮空氣之後,使它在肺中停留些時,不要立刻放它出來;調息者,就是呼吸要做到由粗而細、由剛而柔、由疾而緩、由淺而深的報界,但要自然漸進,不可勉強;存神者,就是暫時把精神集中在身上某一固定的地點,不想別的念頭;導引者,就是工做到下丹田在熱氣發動時,自己用意思引導這股熱氣通行身內各處。有病即可去病,無病亦可健身,但和武術家運氣之法不同,又和煉內丹的性質各別,學者須要認識清楚,勿混為一談,又如華陀五禽戲、八段錦、十二段錦、易筋經內外功及隋代醫家所撰《諸病源候論》上許多運動肢體的方法,已往都稱它為導引法。(武術家的運氣法、仙學家的內丹法、佛教中的觀想法,今日一概叫作氣功,因此就把氣功這個名詞弄的複雜極了。)

UPPAGE        TOP


二十四       二十四、問:氣功既然包括這許多種類,對於療病上必各有所宜。今日離開氣功,專講靜功,豈非使作用偏向一邊,立法尚欠完備嗎?

            答:這件事也經過幾番考慮,不是沒有理由。別種療病的方法,無論藥療、理療(即物理療法的簡稱),雖是千頭萬緒,但皆由醫師和護士們包辦,不需要病人自己費事,雖獨講到氣功,卻要病人自己去做,他人不能代勞。有些病人嫌麻煩,不願意做,有些病人雖然肯做,又難得做好。必須在各種方法中選擇一種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使病人容易接受,因此就捨難取易,專講靜功。

            え假如太極拳一類的動作,有刊物圖畫的說明可以參考,有教師表演的姿式可以模仿,尚且未必人人都能夠煉好,何況氣功是身體內部之事,書本上不能畫出圖樣,教練不能演出姿勢,全靠病人自己善於領會其中的作用,所以有做得好的也有做不好的。今日為求穩妥無弊起見,因此專講靜功,不講氣功。

          ぉ各種病症,都需要靜功和氣功相輔而行,才可以收效果。即如骨潰瘍症,若廢除靜功,單靠氣功很難保証有確實的效驗,假使不用氣功,專做靜功,潰瘍也能夠痊癒,這是我自己的經驗,並且經驗不止一次。近來各處以氣功療病著名的,實際上總兼幾分靜功在內,於無形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一般療養員病癒之後,大家都認為是氣功的效果,不知靜功在暗地裡恢復健康之力甚大,氣功只是輔助作用,因此專講靜功。

     お普通療養方法,其輕重緩急之間,皆由醫師掌握,病人一切聽醫師安排,對與不對,當然歸醫師負責;惟獨氣功這件事,是病人自己主動,醫師只負指導之責,設若工夫做出偏差,影響療效,醫師說病人做法不對,病人又說醫師指導乖方,錯誤責任竟不知誰負。靜功比較氣功容易入門,即使難求速效,而不會弄出岔子;教練把靜功做法對任院病人講說明白以後,即可讓他們自己去做,教練每日視察病人兩次已足,無須時刻注意他們的動作。指導氣功與指導靜功,事實上顯然有難易之分、繁簡之異,因此專講靜功。

     か現在所常見的慢性病,大概屬於衰弱一類的居多,有些衰弱病症,經過確實診斷,自可對症用藥,如消化機能衰弱病症,則用健胃藥、生殖機能衰弱,則用激性藥、造血機能衰弱,則用補血藥、新陳代謝機能章弱,則用補氣藥,皆有顯著的效果。惟高級神經疲勞過度,並其他各種原因,而致逐漸衰弱者,中西醫皆無特效藥可用,只有使它在一個相當時期之內,完全休息,處於絕對的安靜狀態,才有本症唯一的療法,各種氣功都不合這個原則,因此專講靜功。

     が人們日常生活條件所缺少的就是「靜」,晝夜二十四小時中,肢體雖有時休息,思想沒月片刻能夠安定,非但醒的時候腦筋運用不停,就是睡著了也要做夢,睡夢裡所感覺疲勞的程度,和醒時所感覺者無異,長年累月,精神消耗太螱,神經衰弱病症遂由此而起。假仲一般無病之人,每天於忙裡偷閒做兩次靜功,如能行持有恆,非但可以預防神經衰弱,並且能夠延長壽命,因此專講靜功。

     き何種氣功宜施於何種病症,何種病症不宜用何種氣功,這些問題非常簡單,必須結合學理與經驗,始能做出決定,做教練頗不容易,縱使指導沒有錯誤,而病人自己的工夫是否恰到好處、不過限度,亦復難言,所以氣功弄出偏差,可認為意料中事。靜功適用的範圍極其廣泛,無論什麼人、什麼病,都可以做,並無所謂相宜或不相宜,教練自不至於犯錯誤,靜功的本人只怕不及,不怕太過,出偏差之事很少有所聞,因此不講氣功,專講靜功。

     ぎ以上所說雖重在靜功,但不是將所有的氣功一概抹煞,若教練深悉各種氣功利弊,再認清病人的體質和性格,臨時可選擇一種氣功教他去做,惟主要作用仍在靜功,氣功僅居輔助地位而已。

UPPAGE        TOP


二十五      二十五、問:指導員應具備哪幾種資格?

            答:以往老師傳授工夫,並不困難,只要把一套困板的口訣教給學人,就算完事,將來做的對與不對,讓他們自己去摸索,教者既不負保証成功的責任,學者亦無刻期見效的要求,因為他們心中別存一種希望,本非以治病為目的,而且學者未必都是人人有病。今天住療養院的人,皆希望癒病,教練實際上兼有醫師的任務,事情就不像已往傳授工夫那樣簡單。所以做教練者應具佃下列幾種資格:ぇ要有醫學知識え要有臨床經驗ぉ要性情溫和,不嫌病人的麻煩お要虛心博訪,不執自己的成見か要能預防做氣功的病人將來弄出偏差,及時予以矯正が要能辨別做靜功的病人身中發生特殊的現象是好是壞,臨時教以應付。

        內功(包括佛道兩家的靜功和一切氣功的總稱)各種法門,在往昔原是極少數人互相授受,從來沒月像今日各處療養院把它公開的作為普遍醫療之用,這算是新創立的事業。今日做內功教練,若不懂老一套方法,根本就無從說起,若只曉得老一套,沒有其它學識幫助,也不能滿足新事業的要求,如果具佃以上所列幾種條件,再不斷的加以學習和研究,務期方法貫通、理解透徹、經驗豐富、運用靈活,才可以稱為有資格的教練。

UPPAGE        TOP


二十六      二十六、問:開始準備做靜功,應當注意那幾件事項?

            答:為求工夫在一定時間內速獲效果起見,療養院負責人和療養員本人皆應當注意後列的十件事項:

      ぇ環境的喧寂:凡做靜功首要選擇環境,最好是山林泉石之間,其次是郊外曠野之處,若市場裡弄聲音喧嘩吵鬧的地方,皆不相宜,人聲、車聲、機器聲、音樂聲、戲曲歌唱聲、小兒哭叫聲,要一概避免。這樣就是耳根清淨,聽神經不受刺激。

      え空氣的穢潔:四周空氣要十分新鮮清潔,無灰塵、無媒煙、無其它一切穢濁氣味,如汽油氣、廚房氣、油漆氣、蚊煙香氣、消毒藥水氣,皆有防礙。

      ぉ光線的明暗:關於室內光線一事,古代修養家貴在陰陽調和,勿使偏勝,所以說太明和歹暗都不合適。我們今日宗旨專在療病,要使神經絕對的安靜,不受絲毫刺激,只怕太明,不嫌太暗。因此室中油漆、粉刷、窗帘等,皆宜用淺藍色,或淡綠色,不宜用大紅色及純白色,電燈光亦不宜太亮。室中陳設品不要有礙眼的東西,窗外望過去不要有討厭的印象。這樣就是使眼根清淨,視神經不受刺激。

      お口味的濃淡:飲食調味,不宜過於濃歷,甜、酸、鹹、辣,皆要比平常所吃慣的口味稍為淡薄,白煮清蒸宜多,紅燒煎炸宜少,十分鮮味也不相宜。煙酒最好能夠戒絕。這樣就是舌根清淨,味神經不受刺激。

      か氣候的寒溫:氣候對於做靜功的人影響很大,氣候好,可以幫助工夫的進步;氣候不好,就要使工夫發生障礙。熱到穿單薄衣尚要出汗時,冷到穿厚棉衣尚不覺暖時,霉天潮溼氣重時,做工夫皆難見效驗。狂風暴雨震雷閃電時,工夫亦須停止勿做。正在做工夫時,若氣候熱,不宜開電扇;若氣候冷,不宜燒火爐(熱氣管子沒有關係)。有人說,裝了煙囪的火爐就無妨害;這包括不合於衛生學理。煙囪的好處。固然可以排除爐中燃料發出的炭酸氣,同時,火爐的不好處,也能消耗室內空氣中所含的氧氣。普通無病之人,缺少氧氣,尚且有害健康,何況有病衰弱之身體。如果一定要生火爐,切不可把門窗關得嚴緊,必須讓外面空氣能夠進來才好。但有一層要注意,室內空氣雖要流通,又不宜讓冷風直吹到病人身上,恐怕受感冒病。總計一年之中,沒有半年的好天氣,今日好,明日未必好,從事於靜功療養者,若遇著天氣相宜,就應該及時下功,不可放過。

      が食物的營養:含蛋白質的各種食物,雖於身體有益,但也要能夠消化,否則,多吃反而有害,凡是患神經衰弱的人,消化力都不見佳,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宜勿過量。其它一切營養品,也要配合適宜,不衛生的零碎食物,皆要禁絕,勿縱口腹之欲,致誤恢復健康大事。

      き世緣的隔離:在正正式住院用靜功療養期間,當然不能再擔任各種工作,但家庭老幼生活和自己經手事件,也要預先有個安排,免得臨時願慮。住院以後,親屬朋友也要少會晤,外面情況要少接觸,不宜多通電話、多看報紙、多寫信件,這樣,就能夠使情緒安定,就能夠使神經常處於的狀態。做工夫也容易入門,對於病體有利。

      ぎ思想的寄托:要費腦力的書,最好不看,帶有複雜算式及許多科學書,更不宜入目。若把看書作為消遣之用者,可隨意閱覽前人的游記、筆記,或近人的旅行雜誌等類。正當做靜功時,思想就寄托在「心息相依」的工夫上(即聽呼吸法);出外散步時,思想就寄托在花草樹木、山水風景上;每次進餐時,思想就寄托在色、香、味上(療養院供給病人食物時,對於色香味三種條件,也應該研究);做柔軟體操時或練太級拳時,思想就貫注在肢體運動上。

      く用功的時間:每日早晨天剛明時,做靜功最好,其隱時間也隨意可做。若用坐功,最少要坐三十分鐘,最多不宜超過一小時半。若用睡功,即不拘時間長短,能睡幾時就是幾時。夜間能一直睡到天明最好,若睡到半夜,翻來覆去不欲再睡時,可起身坐在床上用功;若坐到有濃厚的睡意發生,身體不能支持,然後再臥下,如此沒有睡不著的。惟飽餐之後尚未消化時,不可就靜功,亦不可就睡眠,宜使身體稍為活動。

      ぐ身體的姿式:靜功是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為原則,姿式不關重要;或盤腿坐、或垂腿坐、或仰臥、或側臥、兩眼或全、或半閉(道書上叫作垂帘),兩手成交互相握,或左右刀,手掌或向上,或向下,皆可隨意安排。惟坐式:自腰以上,身體要正直,不要彎曲,但也不要使勁地挺著;四面要凌空,不要有倚靠。臥式:自腳至頭,要逐漸高起,不要如水平,但又不宜僅用高而放於水平線的床上,這樣的辦法,只能使頭高,而全身不能順著斜起之勢逐漸地向上增高。此法宜用硬性的床,將頭下面的兩只床墊高六七寸,足部下面的兩只床腳不墊,令這張床一頭高、一頭低,就合用了。但遇腦貧血的病人,則不用此法。無論坐式或臥式,都需要身體全部盡量的放鬆,凡是束縛身體之皆不宜用,皮鞋要脫去,褲帶要解除,勿使身上有一部分壓迫。這樣才能夠達到完全安靜的境界。再者,蚊蟲、臭虱、跳蚤也要消滅乾淨,若有一兩個在擾亂,工夫就做不好。其它一切飲食起居事項,尚有未能詳言者,可按照普通醫院規則辦理。

UPPAGE        TOP


二十七      二十七、問:靜功是在廣室中多人共做好,還是在小房中單人獨做好?

            答:這兩種辦法各有利弊,不能說哪一種最好,集體做,在彼此互相觀摩之下,易收奮勉之功,也易起矜持之態。單獨做,在個人行動自由之下,易獲幽閉之感,也易生懈循之情。佛家住叢林禪堂用功的,就是集體辦法;住深山茅蓬用功的,就是單獨辦法。雖然他們宗教家別有企圖,不合我們療養的宗旨,但其中的辦法也可以作為參考。今日辦療養院者,最好是兩種設備皆有,或集體做,或單獨做,按實際情況所需要,隨時酌定。

UPPAGE        TOP


        靜功總說

前面所        列二十七條問答,凡與靜功療養有關的事項,皆從各方面設想,而暢所欲言,惟實際工夫下手做法尚未詳盡。再補充說明如後:

神         經衰弱症,目前尚無良藥可醫,含磷質的藥品雖號稱補腦,亦嫌名實不符;其它一切興奮劑,或鎮靜劑,只能收暫時的效用,藥性過了,仍舊是衰弱,或更加嚴重。

  使腦筋絕對安靜,排除一切思想,這是下手工夫最要緊的原則,也是神經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這個目的,古人就立出許多法門,比較起來,以莊子「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由衰弱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最有效力的時候,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呼吸法,又能夠安然入睡。若是白晝間睡了幾次不欲再睡時,不妨起來到外面稍為活動,或揀樹木多、空氣潔的地方,站在那裡做幾鐘吐納工夫也好,或做柔軟體操、練太極拳也好,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感覺疲勞;回到房內,或坐或臥,仍舊做聽呼吸的工夫,還可能入於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經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藥片不宜長服,只有聽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決問題,毫無流弊,而且與《黃帝內經》上所說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靈樞、大惑論》:「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前人書中常有「心有相依」這一個專門術語,但未說明如何依法。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聽息相依」這個軌轍。今將這三種方法列舉如下,並加以淺釋,好讓學者自己去實驗:

  ぇ蘇東坡養生說(見《東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不能數,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複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

  淺釋:注意養生的人,食物要有節制,必須等到腹中飢餓時,才可以進食,尚未吃得十分飽滿,就應當停止;每餐後宜到室外空曠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時,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時就回到房裡去準備做靜功;不論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論用坐式或用臥式,聽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體不讓它動搖,像木頭人一樣,就算合法,身體已經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說的法門和老子所講的工夫合起來做,用兩眼觀看自己的鼻尖,並同時用意數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數,要訣貴在勿忘與勿助,「勿忘」就是「綿綿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數息法,若數出息即不數入息,若數入息即不數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兩次,數到幾百次以後,心中寂然如虛空,身體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強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靜而不動了。數到幾千次以後,或無力再數下去,此時另有一個法子應付,叫做「隨」字訣,當息出時,心也隨它同出,當息入時,心也隨它內入,有時或感覺這個息似雲霧蒸發散布於周身無數的毛孔中(原文「八萬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竅之多,不是實在的數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這樣地步,久遠以來,各種病苦和障礙,都能夠逐漸滅除,心裡也就自然明白而開悟了;譬如瞎子,此時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夠看見道路,用不著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朱子調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容與,閒暇舒適之義。猗音依,猗移,隨順之義)。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翕音習),如百蟲蟄。氤氳闔辟,其妙無窮。誰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宰不之功。」(後四句節略)

淺釋:觀鼻端白,原是佛教楞嚴經上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中第十四個法門,蘇東坡、朱晦庵兩人都採用這句話,但他們的說法並不完全和楞嚴經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說:做這個工夫,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身體總要安閒而舒暢,不要弄得周身難過;又要心平氣和、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執著。氣機靜到極處,它自然要動,就象春天的魚類,浮在水面噓氣;氣機動到極處,它自然要靜,就像冬天的蟲類,伏在土裡翕氣(「翕」是聚使用收攝之義)。此時身中之氣,交互團結,有天及氤氳之象;一動一靜,有乾坤瞌壁之機,妙處是說不盡的。若問是誰在那裡做主?其實並無所謂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莊子心齋法(《莊子》第四篇.人間世):

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顏回是孔夫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號。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工夫計,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以上是孔夫子告顏回問心齋工夫的做法。這種工夫是一連串做下去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但為學者容易入門起見,不妨在整個工夫中戒分幾個步驟,再詳細的加以說明: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念頭。當起首做工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計多雜念在裡面打攪,雜念如果不掃除乾淨,工夫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豆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頭歸一了,就開始做工夫,用「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兩個耳朵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決不是聽聲音。人們就要發生疑問了:既說是聽,必有所聽的對象,不聽聲音,又聽什麼?這個問題,在各家注解上都找到明確的囘答。今日特為指出,初下手就是聽鼻中呼吸之氣。凡呼吸系統正常而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月聲音,所以說「勿用耳聽」;雖是沒有聲音,但自己卻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從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此處又引起問題了: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如何也能夠用它來聽?心所聽的對象是氣,氣所聽的對象又豆麼?答曰:聽息的工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 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不能作為心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處,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為有點知覺,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多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知覺這一段暫時的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氣,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泯去傷痕,所以說「聽之以氣」。此處雖仍舊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成語所謂「聽其自然」、「聽之而已」、「聽他去罷」,這幾個「聽」字是此處最好的解釋。

  第四步「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注重「聽」字訣,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鬆,也嫌過於執著,再後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於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於聽。此時工夫已漸漸的入於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是符合之義)。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經過了,最後到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識制造出來的,如果做工夫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能虛了。全部工夫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應該就先天境界去體會。若問如何叫作先天,這件事已越出療養範圍之外,此處不必深談。普通用靜功療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氣合一的境界(即心止於符),已足夠了。

  今將以上所列三種法門作一個總結:蘇東坡是先數息,後不數;他所謂「隨息出入」,就是隨其自膾不要再去數它。朱晦庵是先觀息,後不觀;他所謂「不宰之功」,就是順其自然,不要再去觀它。莊子是先聽息,後不聽;他所謂「聽止於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聽它。三人下手的工夫雖然不同,後來都歸到一條路上,學者可以參合而用之。

  青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癒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癒十分之五六。但療養院後,回到工作崗位時,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兩次,勿使間斷,才能繼續維持已得之效果,逐漸完成未了之餘功。

UPPAGE        TOP


治遺精病的特效法

  遺精這件事有生理關係和病理關係之不同。青年人半月一次,中年人一月一次者,是生理上常有的現象,不他是病;若一星期有數次之多,或性交無力、滑流不禁者,才算是病態,急須要治好,否則身體永無健康之望。

  因為神經衰弱,性器官無控制之力,所以常患遺精,因為泄漏太多,神經缺滋養之源,遂致更加衰弱,此兩者互為因果。遺精病若不治好,神經衰弱病恐難收全功,所以又附錄此一法,使動功和靜功相蛷而行,立法始稱完善。

  靜功療神經衰弱,雖大有效果,但於防止遺精,尚無顯著的成績。

UPPAGE        TOP


Copyright (C) www.spacetao.com      www.tao.club.tw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頁建議以IE4.0以上版本,1024*768像素瀏覽,以取得最佳之瀏覽效果。

本堂住址:台北縣三重市自強路二段5號3.4樓 電話:(02)8985-1380  傳真:(02)8985-5772

EMAIL: tw.tao@msa.hinet.net 郵政劃撥:19979985 戶名:「自然健康養生研討組」


內政部台內社字第8976029號       字府社一字第402534號

 

V980523

À

ß

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