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迎生送死是人生大事,一點都馬虎不得。孔子說:「生,待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見其受重視之一般。尤其死後的所謂「身後事」,在中國傳統觀念認為「靈魂不滅」及「死者為大」的心理作用下更常被視為莊嚴隆重的大事相對待。因此攸關喪葬的禮俗便隨之因運而生,並經過時間及各地風土民情的流變而成為各地不同的民間習俗。然而,由於中國地大物博,幅員廣大,各地的喪葬禮俗也都不一樣,誠可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例如台灣一地,絕大多數的居民都來自閩粵各地,因此即有所謂漳、泉、客等不一樣的禮俗,這可說一點也不足為奇。不過,儘管禮俗不盡相同,但不容懷疑的是:這些禮俗率皆傳自原鄉-中國,也就是二三百年或更早,由先民從唐山過台灣時所帶來的。因此,台灣現行的喪 葬禮俗,基本上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環,也是兩岸歷史文化密不可分的最佳見證者。
貳、人從哪來,要往哪裡去?
一、生命的形成
人的生命是由父母生成的,因此有父精母血之說。道經說:「一月胞、二月胎、三月魂、四月魄、五月臟腑…十月成性命」。復有九月神布、氣滿而能聲,十月氣聚乃承母體之氣而存,陂生後吸自然三元之氣而活。蓋有氣聚而生。氣散而亡之說。
所謂「魂」乃來之天之陽氣,故屬陽。「魄」乃來自地之陰氣,故屬陰,魂魄合,為陰陽合,主生。反之,魂魄分離,即陰陽分離而主死。所以人往生後必須收魂煉魄,並奉經禮懺而煉化成人。魂魄不僅居於人之五臟六腑,還宰制人之七情六慾與是非,所以一般說身體為魂魄的宅舍,若一旦魂飛魄散,離開了身子,那麼命也就沒了。
二、生命完結之後
由此可見,道教的生死觀乃是:生者出於大道,死也當歸於大道。因此,即有吾身將殘,歸於何處的安排。《太上三元慈悲水懺》云:「歸身、歸命、歸神」即道教的「三歸依」,也即所謂的「道、經、師」三寶也。
所謂歸身,即還原還本於自然歸身大道;
所謂歸命,即落葉歸根於大地歸命大道;
所謂歸神,即返璞歸真於清靜歸神大道。
叄、臨終處理
一、死得其所
家宅中最神聖的地方為大廳,所以人臨終時都希望能在廳頭嚥氣。因此碰到家中有人行將就木之際的準備工作就是:
1.拼聽
2.舖水舖 3.準備壽衣 4.遮神 5.子孫隨侍在側
二、嚥氣之後
人斷氣後,全家舉哀慟哭之外,初時要做的工作為:
1.移舖 2.燒魂轎 3.墊而頭蓋水被 4.腳尾飯、點油燈、燒庫錢 5.易服 6.吊九條
7.訃告(喪宅以白紙黑子書寫。父喪告五服內族親,母喪則告外家)。
所謂歸神,即返璞歸真於清靜歸神大道。
肆、喪葬禮俗流程
一、小殮
小殮就是替往生的人穿壽衣。這段期間的工作仍然是繁複而瑣碎,例如請道士唸經,請人擇日,買大厝、轉柩,看風水墓地等。另外就是:
1.乞水 2.張穿 3.抽壽 4.接棺 5.圍庫錢 6.製作訃聞
二、大殮
日子經剋擇後,便要準備訃聞的書寫。由於訃聞的書寫有一定的格式,尤其內容有諸多專用名詞,千萬不可搞錯,例如,何謂壽終正寢,何謂內寢?何謂杖期夫,何謂不杖期夫?何為反服父,又何謂奉慈命稱等都大有學問,馬虎不得,否則恐貽人笑柄。
至於大殮就是將遺體移至棺木之中。這中間需請道僧誦經,然後辭生、放手尾錢、割門等動作。
三、埋葬
居喪期間為表達孝思,除了必須著孝服求靈之外,還有一些禁忌,例如不得理髮、夫婦不得同房、不得訪友、赴宴、到廟燒香等。至於還山之日要準備的工作則有:
1.家祭 2.轉棺 3.起柴頭 4.封釘 5.旋棺 6.發引。
發引就是送往山頭。在送殯行列中,走在最前頭的人須邊走邊撒銀紙,目的是替亡靈買過路錢。
到達山頭後,親友痛哭一番後由道士誦經,隨之下葬。下葬後,還有開龍喉、掩土、立后土、點主及返主安靈的過程。
伍、葬禮之後
返主回家後得在正廳旁設靈位,名為安靈。這時仍需請道士唸經,並在早晚供茶供飯直
到除靈為止。
埋葬後,還有巡山、做旬、做百日、做對年及合爐等儀節。之後經過若干年還有撿骨的習俗。
陸、喪葬禮俗中的禁忌
喪葬禮俗中除了前述孝家必須遵守的禁忌之外,還有值得一提的是:
一、不可將淚水沾到亡者身上。
二、守喪期間忌貓跳過亡者身上。
三、入殮時逢打雷,需用一面鑼蓋亡者身上鎮壓。
四、下葬日忌用重葬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