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成立的全真道派,為當時華北地區的新興道派之ㄧ。創教主王重陽(1113-1170),京兆咸陽人。他在大定七年(1167)抵達山東寧海以後,居弟子馬鈺家之南園,名其庵為「全真堂」,人逐以全真名其教派。直到大定九年(1169),在山東建立五個會堂作為傳道的根據地,分別是:文登縣姜實庵七寶會、寧海州金蓮堂金蓮會、登州福山線三光會、登州蓬萊縣玉華會、萊州掖線平等會。其門下第子馬鈺(1123-1183)等七真,弘揚教理,與金延建立起關係,而締造了一個深入民間與宮廷的教團。
當時著名文人元好問(1190-1257)形容全真的傳教方式,「甲乙授受,牢不可破」,故即使是金延嘗試禁教,其勢力卻如烽火般,絕而復存,稍微而更熾。影響所及,東至山東沿海,西到陜、甘戈壁,北向朔漠,南到河南渭水。金與蒙古交戰之際,第五代宗師(教主)丘處機應成吉思汗之聘,講道於雪山(今印度興都庫什山),取得全真道士免除差役與賦稅的優待,其教大興。丘處機後,其門徒尹志平、李志常(1193-1256)先後掌教。人元第一任掌教張志敬(1220-1270),以後王志坦(1200-1272)、祈志誠(1219-1293)、張志@、常志清、苗道一(1264-?)、孫德彧(1243-1321)、藍道元、孫履道、苗道一及完顏得明。終有元一朝持續其北方最大道派的影響力。
全真教義擷取儒、釋、道三家之長,主張出世清修,在金末元初連年戰事、社會失序之際,正好滿足了亂世人心的需求安慰。道士們傳奉的經典主要是佛教《般若心經》,道教的《道德經》、《清靜經》和儒家的《孝經》。王重陽比喻三教:「如鼎三足,身同歸一」。又說:「太上為阻,釋迦為宗,夫子為科牌。三教者,是隨意演化眾生,皆不離於道。」金代《晉真人語錄》也為教內遵守的寶典,如提倡清靜修道的真功、與累積善行的真行。
明朝官方文書《明太祖御製玄教齋醮儀文》的序文,說:「道有正一,有全真。」只是粗略地分別中國南、北道教的兩大派別。正一以擅長符籙著稱,道士有在家的火居道士和出家兩種;全真主張清靜修持,出家修道。實際上,由於道門授受,向來有口耳相傳、寶祕其道的作風,各宗支派別的發展情形大多隱微不顯。
北派全真來自金代王重陽傳七真。元代的全真道尚未產生特別名稱,但是有推戴七子而傳宗的情形,歷明、清兩朝,衍生出遇仙、清靜、崑崳、華山、南無、隨山、龍門等七大宗派和各宗的支派。近代細分之,更不下百四十餘種。
從本文所見。道教是以「道」為本源的思想,故在信仰上兼容採納各宗教的長處。基本上,道教的「宗教」概念,實同於「宗派」。人為的闡道立教,成一家的宗風,就是宗教。道教衍生諸多宗教派別,乃是由於人們對道的體悟之差異、傳奉的經典或師承法脈不同,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產生。道教是諸多道派的集合體,一些以所奉經典命名的道派如上清派、靈寶派等,很難確定其是否具備教團組織的條件。因為道士往往只維持直線式傳承的師徒制,而不一定作橫向成員間的聯繫。就了解民間道教修道實況的人而言,這一種型態的道教似乎是潛藏在中國廣土眾民間的一個「隱密」而強大的傳統。
部分取材自: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