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超生死觀

首頁 向上 全真.華山中峰派 與仙佛對話 現代華山道教共修會 道家功法學術旨要 令狐衝專欄 本堂活動公佈欄 道教文物一覽 黃大仙在台灣 全真友宮 與我們連絡

           

 

【道教居士教徒之禮節】

    莊子何以不重視死生問題?蓋其精探玄理,徹悟人生,以順理適性,了卻此生,便為圓滿,何戀於生,何(ㄉㄢˋ)於死哉?且造化之理,皆有定義;自然之律不可違逆;彼夫貪生怕死,興厭生而尋死者,皆為背造化違自然,而自取苦惱者也。人為宇 宙分子之一,不能脫離總體而獨存,能應順自然,與天地合德者,是謂大智,故「吾身非吾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孫子非汝有,是天益也之委蛻也」(知北遊)。眾生與天地一體,本來無我,故一切不得據為私有,故曰「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有形者身,無形者心),盡無(盡非私有)。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天地)。時有動靜,物有生死,事有廢興,皆自然而然,不知所以然,非人力所能如何,但順乎天理,即自得其當矣。此並非故意將人生看得渺小,過於自卑。夫以偉大眼光看宇宙之大全,人生本來渺小,夜郎自大,亦無所益。人不過為萬物中之一類耳,不能離萬物而自存,必須順天理以安生,非渺小而何?如妄自尊大,各欲稱雄,豈非虎狼之思想,故明理知命,決不怕死而偷生,此莊子所以能超脫生死之一義也。

  既知吾人與宇宙為一,生死為自然變化,則不必為生死而憂心,故曰「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大宗師)?稚變是適,隨遇而安,則無所謂生,無所謂死,故曰「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天下篇)。隨自然而變化,隨芒忽而遨遊,對於生死,不存執見;則無往而不自在,此所謂「以生死為一條」,「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也(德充符大宗師)。既視生死為一體,故「不樂壽,不哀夭」,「生而不悅,死而不禍」(天地秋水)。死生變化皆恬然處之,不存喜懼之心,毫無煩惱之苦,此又莊子超脫生死之一義也。

  既以生死為一條,明自然之理,通變化之道,則吾人之地位,欲大則大,欲小則小,以人生不能違造化之安祭,「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達生),則天父地母,為我所依賴,我當自居為渺小,聽命可矣,無須憂心。若以「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我與萬物為一,無萬物即無天地,故天地與我並生;人為萬物之靈,天地為我而存在,故對我一切皆善,對於我之生死,必善為安排,故曰「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ㄧˋ)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師),天覆我,地載我,使我有勞苦之時,亦有安佚之時,死生雖有變化,而真我如常,苟以吾生為善,則吾死又有何不善?淮南子精神訓云:「或者生乃(ㄧㄠˊ)役也,而死乃休息也」。人有惰性,留連現狀,安土重遷,故俗人貪生而怕死。老子云「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十六章)。復命則得性命之常,度量寬大,不滯於現世,蕩然大公,巍然自在,與天同道,道無始終;與道長存,故沒身不殆,何恤乎死?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齋送,吾葬具豈不備耶?何以如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列禦寇)。明理知常,是謂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大宗師),不死不生,與天地同體,何重乎目前死之一變,故對於死淡然視之,此又莊子超生死之一義也。

  世之怕死偷生者,無所不用其極,「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感耶?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而不知歸者耶?(幼年失故鄉而不知歸)。之姬,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匡(方)床,食(ㄔㄨˊ)(ㄏㄨㄢˋ),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ㄑㄧˊ)生乎」?(齊物論)。如此發問,雖不確知死後比生前為樂,但亦不確知其不樂,總之莊子徹悟死生如一之境,「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知北遊),「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ㄧㄡˋ)),以死為終者,俗人之見也。來去生死,隨變任化,不知終始,「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大宗師)。「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齊物論)。「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窮」(田子方)。「死生命也,其有旦夜之常天也」(大宗師),由生而死,「是相與春夏秋冬四時行也」(至樂)。以死生如晝夜,以死生如四時之變化而莫知其極。佛以世人妄計現有一切為常住不滅者,謂之常見;以有情之身心為限於一期而斷絕者,謂之斷見;莊子悟生死變化之妙義,不存常見,不落斷見,而能通生死為一,故能超脫死生,廣大自在,而達逍遙至樂之境也。

  莊子不同佛家之悲觀,故只超世而不出世,其精神可以出世,亦可入世,「獨往獨來」(在宥),出入自由,上下無礙,雖與世俗處,而有佛家「空觀」之境界。莊子云「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將以生為喪也,以死為返也」(齊物論庚桑楚),未始有物,則物我咸空,生死如一,不滯有無之,達乎空靈之境,隨緣而行,曠然無累,此同乎佛家之大乘境界。其次以為有物者,雖能免俗迷生怕死之累,然以為必須脫離現世,始能圓滿真我,未能破除生死之異見,未能造乎空妙之境,則降為次等而落為小乘矣。莊子大徹大悟,,深入上乘高妙之境,冥合自然,不悖天道,謂之天和,「與天和者,謂之天樂。……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天道)生與天道四時偕行,死與萬物同其變化,「萬物一府,死生同狀」(天地)萬物與我相融,死生無變於己。如此,則無外物之礙,無古今之異(大宗師),所謂「行乎無方,與日無始;入於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齊光,吾與天地為常」(在宥)。上天下地,生死變化,無往而非我,無入而自得;此即莊子所謂之真人,即等於佛家之佛陀。

 

全真華山派台灣區紫炁道堂

 

 


Copyright (C) www.spacetao.com      www.tao.club.tw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頁建議以IE4.0以上版本,1024*768像素瀏覽,以取得最佳之瀏覽效果。

本堂住址:台北縣三重市自強路二段5號3.4樓 電話:(02)8985-1380  傳真:(02)8985-5772

EMAIL: tw.tao@msa.hinet.net 郵政劃撥:19979985 戶名:「自然健康養生研討組」


內政部台內社字第8976029號       字府社一字第402534號

 

V980523

À

ß

Ç